• 你的位置:广州temu建模渲染 > 金融财经 >

  • 在线美工 与历史教科书不一样的历史:隋朝三省六部,到底夹带了谁的私货
    发布日期:2024-09-13 04:36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    在线美工 与历史教科书不一样的历史:隋朝三省六部,到底夹带了谁的私货

    #优质作者榜#在线美工

    二、包含深意的隋朝政制改革

    立足于汉魏以来数百年政制改革的大背景,隋文帝对中央行政制度作出了总结与创革。

    隋朝建立的省、部,最初并非严格的三个省。隋文帝开皇元年定令,中央一共有五个省,分别是尚书省、门下省、内史省以及秘书省、内侍省。

    五省的编制序列以及官级安排很有意思。

    尚书省排位第一,长官尚书令为正二品,副长官左、右仆射为从二品。门下省和内史省分列第二和第三,但其长官纳言(即侍中,文帝避父亲杨忠之讳,改侍中为纳言,改中书省为内史省)、内史令都是正三品,比尚书省矮了一头,仅与尚书省下的各部尚书同级。

    至于秘书省和内侍省,职能分别是管理书籍、侍奉皇帝起居,地位虽崇,却不管政务,与另外三省无法相提并论。

    也就是说,尚书省仍然是隋朝行政系统的核心部门,门下省和内史省固然参与核心政治,但在机构设置上并没有突出权威性,没有摆脱皇帝私人侍从机构的身份。在制度理念上,隋文帝并没有充分吸收南朝和北齐的先进成果,反而沿用了北周时代的某些理念。

    北周官制的核心内容是模仿周礼而创造出来的“六官”,即天官大冢宰、地官大司徒、春官大宗伯、夏官大司马、秋官大司寇、冬官大司空,六官职能可以大概对应隋唐的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是国家的核心行政机构。在六官之上,北周把天官属下的御正大夫和春官属下的内史大夫调到宫中,担当中书省的职责,实际上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。御正大夫和内史大夫后来官级有所提高,但在编制上仍然接受天官、春官的领导,没有独立开府办事,与六官府无法等量齐观。从北周的状况中,我们可以找到隋朝五省并行、尚书独大的影子。

    与此同时,隋朝官制还保留了相当多的北周残余。诸如勋官等级上在线美工,仍然是北周划分的十一级制;中央军事系统也仍参照北周十二大将军分府统领的模式,除了官名改换,实质运行模式几乎没有变化;九寺与六部虽然功能重叠,也被隋朝保留了下来,因为北周起初就没有彻底理顺传统的秦汉九卿与六官的区别,而是任其存在,隋文帝也不忍狠心全部裁撤……

    这一系列情况表明,隋文帝虽然急如星火地更改了北周的官制,但似乎并没有完全放开手脚。抛开新旧制度正常的过渡性痕迹不说,隋文帝对旧制的保留未免有点大。这不由得不引人关注。进而产生疑问,在隋文帝看来,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,到底是否科学? 其实这就涉及到隋文帝改革官制的现实意图了。

    探讨这个问题,就必须回顾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,以及其建国的鲜明特点。

    隋文帝杨坚于580年左右,抓住北周宣帝暴崩的机会,采取不流血的方式,夺取了北周中央权力。随后,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、益州总管王谦、勋州总管司马消难发动叛乱,企图消灭杨坚,史称“三方之乱”。叛乱后来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被平定,杨坚顺利地实现了王朝禅代,建立了隋王朝。但一时的政治军事胜利,并未完全占有人心。

    北魏以来连续不断的王朝禅代,不管在东边的东魏北齐,还是南方的梁陈两朝,都频繁地发生,以至于形成历史惯性,许多人都无从适从。隋朝亦是从禅代中建立,是否能够刹住这股惯性,让王朝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,是隋文帝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。

    要稳定国势、延长国祚,必须完善制度,这才能有效规避风险。特别是隋朝这种和平篡位的模式下,建国之初发生风险的概率最大,并不是三方之乱削平了就代表着从此无虞。北周统一北方后,又强硬地击败陈朝声势最大的“太建北伐”,已经具备了南下灭陈的基本条件,但隋文帝即位后并没有立即着手展开平陈之战。之所以放缓了军事行动的节奏,正是出于对北周复辟势力——抑或还有对北齐势力的忧虑。

    隋文帝杨坚本人在北周为官数十年,对北周叠床架屋、“非驴非马”(注,陈寅恪《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》)的官制弊端,在线美工早已经摸得非常透。

    在线美工

    北周太祖宇文泰复周礼、设六官,打着远法西周的旗号,改易汉魏以来官制,实行了所谓的六官制,最大的作用是占据礼法、政治上的先机,为关陇政治集团戴上一顶高帽,以抗衡北齐和南梁。既然初衷就是名大于实,自然在实际动作上就无十分认真的必要。否则入戏太深,极易作茧自缚。宇文泰所谓的六官,仅仅改革了中央行政机构,地方州郡县其实仍是汉魏官制的老一套。

    饶是如此,北周的官制系统,也对国家行政带来不小麻烦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,为杨坚篡位提供了便利。

    北周的六官作为六个行政部门,在地位上是并列的,彼此没有统属关系。六官之上,又没有一个成型的机构进行统领和协调,北周的皇帝需要直接面对六部,皇帝既管决策又管执行,这显然不是个良好的运作状态。作为补救,北周一度下达了“五府总于天官”的命令,即令地、春、夏、秋、冬五府听天官府大冢宰的令,大冢宰从部门事务官一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。一个问题解决了,另外一个问题又产生了,冢宰变宰相,汉魏以来制衡宰相的中书、门下二省却缺了位,皇帝一夜间回到西汉初年的状态,君权面临超级宰相的挑战。

    北周第一个总令五府的大冢宰宇文护,连连废掉北周闵帝、明帝两位皇帝,成为事实上的主宰者。所以北周武帝政变杀死宇文护后,就立即废除了五府总于天官的命令,恢复了六官原有序列。

    如此一来,又回到原来的老问题,皇帝直接面对执行部门。所幸北周武帝、宣帝都是非常强势的君主,两位皇帝短暂的执政生涯中,军国大事都是高度紧张的节奏进行着,无暇顾及体制上的弊病。但是风险依然存在。

    所谓的风险就是,帝国的权柄过于集中,除了皇帝本人之外,没有哪一个机构或者官职能在政府运作上承担领率责任,如果皇位一旦出现空缺,政府就极易停摆。

    偏偏北周武帝和宣帝还对诸王有些猜防,不给实官也不给兵权,年长的诸王都被外放到封国,京师连一个可供依靠的宗室王孙都没有,封建帝国最后一道血缘上的保险也被抽掉。所以当北周宣帝暴崩之时,体制问题便如他的疾病一样突然发作出来。

    580年宣帝暴死,御正下大夫刘昉、内史上大夫郑译假造宣帝遗诏,命随国公杨坚辅政。按理说,皇帝的诏命一般需要有权威部门、或者德高望重的重要辅臣发布,才能起到相应效力。但北周的王命传递一直都没有建立严格正规的程序,只需要御正大夫起草、皇帝认可、用印后,便能具备效力。负责起草诏书和用印的几位御正大夫,职能分工也大多是皇帝根据个人喜好指定负责人,在编制系统里并没有明确地区分。因而,假造遗诏后,竟然无人可以制衡,也无人具备政治上的反对资格。

    杨坚正是利用制度上巨大的漏洞窃辅政大臣之位,夺权过程之容易、北周皇族危难之际的狼狈,都对杨坚留下了深刻印象,也让他更加坚信良好制度的巨大功用。

    是以他即位之初就迫不及待地改易官制,其中最紧迫的目的就是为皇权加上一道保险,防止再度出现北周猝死的情况。

    北齐、南梁、南陈几个国家,都建设有相对完善的中央省部制度,是以虽然屡屡出现强臣凌主的问题,但这些所谓的强臣都是皇族中人,外臣受到的牵制太多,并没有染指皇权的条件。大概正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,促使隋文帝如此匆忙地上马官制改革工程。

    那么,既然三省六部制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出现的在线美工,隋文帝为何没有彻底地改掉北周落后的官制呢,反而抱残守制、新旧并行呢?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



Powered by 广州temu建模渲染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23-2024 鄂ICP备2023020028号-1 武汉承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